尼山原名尼丘山,位于曲阜东南30公里,主峰海拔340米。山下鲁源村即《史记》所谓“陬邑昌平乡”,为孔子父亲叔梁纥生前封邑所居之地。孔子父母曾“祷尼山而得孔子”,故取名 “丘”字“仲尼”,后世避圣人名讳,遂称“尼山”。
尼山孔庙建筑群位于尼山东南麓,背负尼山主峰,前瞻沂水大川。尼山有庙始见于北魏,原为奉祀孔父叔梁纥的专祠,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年-959年)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始建庙宇主祀孔子。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宋、金、元、明、清均加重修扩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形成现存规模。尼山书院有殿、堂、门、亭等建筑27座81间,分东、中、西三区。中区有大成殿、寝殿、两庑;东区有讲堂、土地祠;西区有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和专祀尼山神的毓圣侯祠。整个建筑占地16000平方米。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子洞:(坤灵洞):
相传为孔子出生处。孔子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郰邑大夫,娶颜氏女徵在为妻,颜徵在母家为尼山东南的颜母庄。关于夫子洞有两种传说:一说颜徵在在回家的途中临产,急切中将孔子产于此洞中;一说孔子生来丑陋,其父将其遗弃,后被老虎衔入洞内喂养。天气炎热,老鹰用翅膀为孔子扇凉。所以又有“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谈。夫子洞汉代时名孔渎,金代名坤灵洞。今洞深约三米。南侧一块石形如石床,床上高出一块形如石枕。

 

观川亭:
位于尼山孔庙东南隅,东临沂水,相传孔子曾在此观川感叹。《论语·子罕》记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以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人会很快老去,应该争朝夺夕象江河那样不舍昼夜地努力,及时奋进。此亭始建于金代,今亭为清代重修。

 

 

 

 

尼山孔庙大门:

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石坊,额坊刻“棂星门”三字,建于清道光年间。

 

尼山孔庙大成殿:
清代建筑,殿五间,阔18.57米,深10.57米,单檐黄瓦歇山顶,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擎檐为八角形石柱,遍镌小幅云龙,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拱。室内中置神龛,供孔子塑像,东西两侧以颜回、曾参、子思、孟子配享,也为塑像,外罩神龛。大成殿旁东西两庑为清代建筑,各五间,五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悬山顶,长18.43米,宽8.04米,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贤木主。

 

 

 

尼山孔庙寝殿:
清代建筑,殿五间,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黄瓦悬山顶,长12.4米,宽8.08米。殿内原奉至圣夫人亓官木主。两侧为东西庑各三间,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悬山顶,长12.4米,宽8.08米。原祀孔氏二世祖伯鱼及三世祖子思木主。

 

 

 

 

讲堂:
尼山孔庙东区主房,三间,虽名为讲堂,但并不从事讲学活动,只供祭祀前习礼和祀后宴饮之用。讲堂后为土地祠,用来供奉尼山土地神位。

 

毓圣侯祠:
清代建筑,祠三间,是奉祀尼山之神的专祠。宋皇佑二年(1050年)仁宗以“兖州泗水县尼丘山崇岗秀阜,云雨所出”,“挺毓睿哲,为万代师”,封尼山神为毓圣侯,并建专祠奉祀。

 

 

 

 

 

尼山孔庙启圣王殿:
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地方清代建筑,殿五间,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无斗拱,绿瓦歇山顶。长15.45米,宽8.53米,殿内原祀启圣王木主。

 

尼山书院:
位于尼山孔庙东北隅,原为尼山书院学录的办公处所。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创建尼山书院。元朝末年,尼山书院败落,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发起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四氏学学录孔公璜再次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