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督导组日前在京调研。调查中,专家们发现,景泰蓝工艺、雕漆工艺、牙雕工艺等以非遗手工技艺项目为主要经营产品的企业,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税收、市场需求等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如何处理好市场和传承的关系,成为困扰这些“老字号”的共同问题。
税收过高
在北京,很多工序多、工艺复杂的手工技艺都需要由企业而非个人来传承。问题也由此产生,企业在传承时面临的问题要比个人复杂得多。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成为企业传承的前提,而生存压力中,税收问题首当其冲。
“手工行业不同于其他制造业。”北京珐琅厂总经理衣福成说,比如,汽车制造可以享受原材料采购时的增值税抵扣,但手工业的原材料通常通过收购方式从民间得来,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手工制造企业要全额承担这个增值税,负担太大了。
文化部非遗工作督导组成员、南京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艺乙曾在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他对此深有感触。“据调查,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企业全部税收(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占其年度总收入最高的达36.3%,北京最高的达33%。这样抽血过多,养护不足,导致很多以手工制作为主的企业再生能力不强。”
需求不足
“能做大项目,能做高精尖的产品,才是把技艺传下来了,光是守着原来就会的那点儿,不行。”荣宝斋虽然没有企业的生存压力,但在传承木版水印技艺时同样有困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说,近几年,他们承接的要求艺术水平高的木版水印大项目,只有复印范曾的《十二生肖图》一项。“这一个活儿就收入900万元。”但是,市场上能负担得起这么大花费的买家,几年也遇不到一个。虽然可以通过复印名画局部来提升艺人的水平,但还是感觉差一些。
“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部分是皇家工艺,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制作时用最好的材料、最纯熟的人,耗时耗力,为的是做出最好的作品。”徐艺乙说,现在承担这些技艺的企业都走向市场了,除非是制作国礼或被博物馆收藏,很难再遇到大项目的需求。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会寻求扩大市场存量的办法,但这样又必然导致艺术上表现平平。何去何从,尚无定论。徐艺乙建议,企业可向文化产业方向寻求多方政策支持。
职工老化
“团委书记整天没事干,因为厂里没一个团员。”“35岁以下职工占在岗职工总数不足10%。”“技艺纯熟的工人都50多岁了。”这分别是牙雕厂、珐琅厂等手工技艺企业面临的现状。
“生产一部车,几乎全部是机器生产,生产一个景泰蓝作品,70%靠手工。” 衣福成说,大型手工技艺需要多道工序,不是增加几个徒弟就能解决问题的。职工老龄化,使手艺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