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名著,看过的居然寥寥无几;谈到丝绸之路,竟不知在中国版图什么方位;已被辟谣的帖子,还在没头没脑地转载……文史哲艺课程开设面较窄、公选课被用来混学分、思政课常常无人问津……种种现象皆指向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当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上日程,人文教育的脚步更要及时跟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更加重视科学教育,而由此带来的工具理性观念也日益流行。有些人把大学看成是知识的卖场,把上大学看作是获得某种专业技能的过程。如此一来,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明显效果的人文教育,渐渐受到了冷遇。
但事实上,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阐明了大学的目的,就是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可以说,在大学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时代怎样变换,制度怎样变迁,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做人是从未改变的。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思想观念的进步。大学需要造就的是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工具化、碎片化的人。
人文教育固然需要借鉴,但不能完全以西方为标准,因为人文其实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本质、文化的核心。在当前中国,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就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血脉和土壤,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当我们能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地对待中国传统,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拒绝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一流人文教育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