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湖北孝感的学生们向戏曲演员学习基本动作。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
开栏的话: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一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中。当古老戏曲与莘莘学子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艺苑新事·戏曲进校园》系列报道,展现“戏曲进校园”的新气象新局面。
插宫花、着红袍、舞水袖、踏碎步……武汉市七一中学的一群“女驸马”伴着明快活泼的鼓点演绎着黄梅戏名段。日前,从汉口长堤街畔的义烈巷小学校园到襄阳湖北文理学院的卧龙广场,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正在千校“上演”。
2016年,湖北推进“戏曲进校园”全覆盖活动,目前已走进8300多所学校,精准挑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剧目,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感受到戏曲文化魅力。一时间,戏曲成为荆楚大地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时尚。
全覆盖:让戏曲走进学生和家庭
“要把戏曲进校园当作大事抓,下功夫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制定实在管用的工作计划和落实方案。”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说。
今年5月以来,武汉市开展“戏曲进校园·千校千场”演出活动,已经完成70%的演出场次,年底前将实现每个学生和家长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的目标。武汉市还组织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等名角,选取《三岔口》《拾玉镯》《大闹天宫》等名段,来到水果湖二中、武汉理工大学等11所校园巡演。
武汉汉剧院副院长王立新说:“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守在剧院里等观众,而是走进校园或者直接把孩子们接进剧场。”孝感市发挥“县县都有楚剧团”的优势,组织200多名专业演员走进学校进行演出、讲座、辅导。
“戏曲进校园”的戏班子不仅有省市县专业戏曲院团,同时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曲群众组织和民营文艺院团等“活跃因子”。越来越多戏曲爱好者的“倾情加盟”,让戏曲以8300多所校园为“核心”,辐射到千家万户。
续根脉:“知戏”“赏戏”还能登台“唱戏”
湖北“戏曲进校园”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的“大课堂”。
14岁的武汉中学生刘明哲在以一身生角装扮体验了唱、念、做、打后,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演戏是门功课,它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品质。”
一直为戏曲观众后继无人而着急的汉剧表演艺术家袁忠玉参与指导了戏曲夏令营后,心里的“大石头”可算“落了地”:“就应该让戏曲进校园,我们需要年轻观众懂戏曲、爱戏曲、传唱戏曲、参与到戏曲中来。”
武汉市严格落实湖北省制定的戏曲进校园“八个一”方案,出台2016年至2020年《武汉市戏曲振兴发展计划》等系列文件,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将“戏曲进校园”纳入全市文化建设整体部署和重要议事日程。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戏曲读本——《戏曲进校园》目前已经发放到全市所有学生手中。读本在介绍戏曲常识的同时,还特别将湖北省的30多个剧种形成的独特汉腔楚韵纳入其中。大量图片、二维码音视频资源链接为孩子们了解戏曲增添了乐趣、拓展了渠道,并与系列演出活动形成良好互动。
重传承:建章立制为戏曲“保温”“升温”
荆楚大地坐拥深厚的戏曲历史文化,“戏曲进校园”是戏曲振兴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政府、院团、学校等社会各方的合力推进下,这股滚烫的新鲜血液已经唤醒了往昔的繁荣记忆,有效地提高了文化自信。
当下,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一阵强烈的“戏曲风”“戏曲热”,但如何“保温”、进一步“升温”,正在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湖北的经验是:立足长效、建章立制,在资金、政策双重保障的同时强化考核机制。目前已出台了设立戏曲进校园专项工作经费、加强戏曲教育教学、支持校园戏曲组织建设、健全戏曲进校园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现在,湖北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戏曲社团,15所高校还联合组建了戏剧联盟。高校还专门开设戏曲选修课,鼓励大学生创排戏曲曲目。湖北省委宣传部、教育厅等主动搭建平台,先后举办黄鹤艺术节、大学生戏剧节、“青春汉剧百场校园行”等戏曲主题活动。
《湖北省“戏曲进校园”支持政策》规定,专业院团进校园演出不少于惠民演出总场次的20%、戏曲教学课时不少于音乐课时的20%,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小时候有过“爬台边”看戏经历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如今是《戏曲进校园》读本顾问。他告诉记者:“戏曲进校园不是讲学术,也不是开戏曲训练班,而是在观众里培育欣赏艺术的接班人。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觉得戏曲复兴大有希望。”